黄帝问于岐伯曰∶何谓德、气、生、精、神、魂、魄、心、意、志、思、智、虑,请问其故?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,必先振栗,汗出而解,但阳脉微者,先汗出而解,但阴脉微者,下之而解,若欲下之,宜调胃承气汤。
言能食者,不可以为胃强而轻下;不能食者,不可以为胃中有燥屎而轻下也。有曰新校正云∶按《太素》小心作志心,杨上善以志心为肾神,故乃倒数脊骨下七节认为小心,顾命门穴乃十四椎间,即以下逆数之,亦在第八节矣,非第七节也。
若不云如柔痉,恐医人认以为太阳经风寒之邪未解,反疑其当用发汗之药。此阳明病,由太阳中风而传入者也。
太阳上篇,类此证者数条,唯一条水入即吐,水不下行,故无小便不利之文,此条应有「小便不利」四字。若能于未□之先,早用麻黄汤汗之,汗出则解,必不致□,其或如上条之自□而解,亦无须乎药也。
其经起于中焦,下络大肠,还循胃口,上膈属肺。至六日,与承气汤一升,若不大便六、七日,小便少者,虽不能食,但初头□,后必溏,未定成□,攻之必溏,须小便利,屎定□,乃可攻得病二、三日,无太阳、少阳证,烦躁心下□,至四、五日,不大便。
若不差,与五苓散外解水寒;则皮粟、身热当解矣。本方当裁为越婢汤、桂枝汤合之,饮一升。